<table id="ryr4o"><option id="ryr4o"></option></table>
    <track id="ryr4o"></track>

    當前位置:首頁 > 調查研究

    關于達州市非公經濟助力脫貧攻堅的調查研究

        點擊數:94120   來源:達州市工商聯   發布時間:2018.08.14

    在脫貧攻堅工程中,達州市廣大民營企業勇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通過產業扶貧、智力支撐、電商扶村、深度聚焦,為全市脫貧攻堅做出了突出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有736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527個貧困村、7.86萬貧困戶,建立精準扶貧產業基地183個、專業合作社3600多個,解決就業2萬余人,投入幫扶資金7.9億元,在實施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方面走出了一條具有達州特色的發展之路。2017年,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被表彰為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我市28家民營企業和8名非公代表人士在全省“萬企幫萬村”工作推進暨表彰會上得到表揚。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突出產業帶動,增強貧困村的“造血”功能。引導民營企業發揮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因地、因企制宜,有針對性、選擇性地投資產業扶貧項目,通過建設原材料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等,按照“公司+專業合作社+貧困戶”、“企業+基地+貧困戶”等模式開發貧困村優勢資源,著力打造油牡丹基地、蜀宣花牛養殖、秦巴野山豬養殖、綠色生豬養殖、中藥材種植、糯稻種植等產業,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比如,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以生產糯米醪糟,帶動3506戶貧困戶、殘疾人、特困戶1.08萬人脫貧致富,10萬農戶增收,可謂“一粒糯稻醪糟香,十萬農戶奔小康”;四川省碩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建設川東水果之鄉,在11個鄉鎮建成“精品水果”基地11個,覆蓋18個行政村,通過“三免政策”、基地示范、土地流轉、務工收入,能讓貧困戶年增收800余萬元,人均增收6720元。

    (二)突出智力支撐,光彩助學活動如火如荼。扶貧必扶智,只有讓貧困群眾子女提高文化知識素養,掌握致富本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代際傳遞問題。廣大民營企業家十分重視光彩助學,采取“一對一”、“一對多”的方式資助了成千上萬戶貧困戶子女完成學業。萬源市工商聯(總商會)連續七年開展“光彩助學?學子圓夢”活動,進村入戶摸排做足了精準識別功夫,組織70多名企業家參與活動,捐資380萬元,資助566名困難學子上學;四川一新集團有限公司出資1000萬元聯合達州市達川區趙固鎮設立“好一新·向陽助學基金”,激勵趙固鎮及附近貧困山區的品學兼優學生立志成才,幫助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三)突出電商扶村,打響達州農特產品品牌。積極探索電商扶貧模式,有效對接“需求側”和“供給側”,多形式籌建鄉鎮“農村淘寶”服務站、村級電商終端服務點。成功召開全省電商精準扶貧暨農村電商工作推進會,與京東、蘇寧、淘寶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部分貧困村、貧困戶成為其平臺上的優質“賣家”和售后服務員。達州市興源機械租賃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土貨一號”電商平臺,以市場價的1.2-1.3倍收購貧困戶的土雞、土雞蛋等土特產品,銷至“北上廣”等大城市,帶動上萬人創業、就業,目前已在渠縣匯東鄉白蠟村建立示范點,并逐步向其它貧困村覆蓋。

    (四)突出深度聚焦,全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由市工商聯牽頭建立聯動扶貧機制,堅持精準施策,組織38個優質民營企業(商會)對口幫扶41個深度貧困村,堅持精準扶貧方略不動搖,堅決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自今年4月2日深度貧困村幫扶工作動員會召開后,38家企業深入實地調研,制定幫扶方案,計劃投資2000余萬元。目前,宏義青山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立,“高山優質珍硒糯稻”種植示范基地已具規模,所有幫扶企業正在產業項目、基礎建設、危房改造、異地搬遷、公用設施、環境整治、陣地建設、就業培訓、困難捐助等方面積極落實幫扶舉措。

    二、經驗總結

    (一)加強領導是前提,以動員引導吹響“集結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將其納入全市17個扶貧專項中社會扶貧重點工作。市工商聯作為主要責任部門,與市扶貧移民局、市光促會聯合成立達州市“萬企幫萬村”領導小組,制定《“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實施方案》,明確職能職責。市工商聯專題召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工作動員會,在會員代表大會、達商大會期間向廣大民營企業發出扶貧倡議,并在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中多次進行跟進安排。

    (二)精準對接是關鍵,讓民企和貧困村“對上眼”。充分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地理環境、交通運輸、勞務人口、自然條件,排查篩選貧困村,分類分步驟制定詳細脫貧計劃。組織生態農業、農牧養殖、中藥材種植等類別公司深入貧困村實地考察,幫助民企尋找與貧困村合作同頻共振的結合點,促成富硒茶種植、辣椒種植、中藥材種植、蜜蜂養殖、蜀宣花牛養殖、綠色生豬養殖等扶貧產業項目在貧困村落地。

    (三)宣傳引導是重點,挖掘樹立脫貧攻堅“領頭羊”。利用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大力宣傳我市民營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脫貧攻堅優秀典型。市工商聯在自辦的《達州商匯》報上開辟??瘜凇睹撠毠?,達州在行動》,對幫扶效果明顯、成績顯著的民營企業及經驗做法進行了重點報道和宣傳。協助市委宣傳部、市扶貧移民局積極參與拍攝制作反映工商資本助推脫貧攻堅的電視專題《那山的呼喚》。在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達州網、達州電視臺等網絡平臺、主流媒體刊發宣傳“萬企幫萬村”稿件200余條。

    (四)跟蹤服務是保障,為民企幫村墊上“助跑器”。積極開展民企幫村調研、指導、跟蹤服務,幫助企業制定完善幫扶規劃,著力協調解決幫扶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保障民企幫村的項目和活動順利推進。先后協調解決民企在精準扶貧行動中存在的電力安裝、用水不便、產業融合發展基金爭取、貧困戶信用貸款手續繁雜等問題,積極促成項目落地、產業合作社建立、貧困戶增收。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扶貧工作面寬量大任務重。達州市作為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和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主戰場之一,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扶貧任務重。2014年底,全市7個縣(市、區)中有2個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5個是省定貧困縣,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村828個,貧困人口71.6萬人,貧困人數居全省之首。雖經過近幾年的精準識別、分類施策,全市扶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但至今仍有6個貧困縣(市、區)、368個貧困村、19.98萬貧困人口。特別是41個深度貧困村“窮根”扎得深,基本上都屬于山高路遠,自然條件惡劣、資源匱乏之地,基礎設施欠賬多,交通閉塞,產業發展制約因素較為突出。同時,所有貧困村外出務工人口流失大,留村的多是老弱病殘,受教育程度低,勞動力素質不高,居家發展能力嚴重不足。

    (二)貧困主體脫貧意識不強。對貧困群眾思想發動、宣傳教育、感情溝通不夠到位,扶貧與扶智、扶志結合不充分,部分困難群眾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和“好吃懶做”的習慣,對脫貧路徑的理解和研究不夠,缺乏自力更生的勇氣和決心。深度貧困村渴望改善現狀的愿望迫切、熱烈,干部群眾在與民企對接過程中,訴苦多、要錢多,投入“現錢”、“快錢”意愿大,反而對民企幫助發展產業的思路不開闊,自主參與主動脫貧的畏難情緒較重。深度貧困村對幫扶民企期望值高,普遍開出數百萬、上千萬的“天價幫扶清單”,嚴重打擊民企幫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民營企業扶貧力量均衡不一。我市民營企業體量小,整體實力弱,特別是部分縣(市、區)工商聯的民營企業本身發展面臨巨大的壓力,在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中,特別是在產業扶貧的道路上,企業投資受各方面因素制約,產業扶貧乏力。同時,我市民營企業現代化程度不高,傳統型、粗放型企業較多,現代農業產業類和高精尖科技型企業極少,一些煤電、冶金、建材、房地產等領域的企業對投資鄉村經濟、發展扶貧產業,找不到恰當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四)民企幫村工作機制不順。我市實力較好的民營企業大部分都是政協委員、人大代表,還與各地各部門存在隸屬關系,“扶貧工作有困難就找企業幫忙”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意識,企業參與扶貧工作的面寬、點多,任務、負擔不斷加重,不能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參與精準扶貧,工作自主性較差、積極性減弱。同時,民營企業在積極參與“捐修基礎設施”、“捐資愛心助學”、“捐助扶危濟困”等公益扶貧活動中,由于申報程序、捐贈渠道等因素制約,普遍無法享受稅前抵扣等優惠政策,這也對民企幫村產生一些消極影響。

    (五)產業扶貧多追求短期效應。民營企業在幫扶過程中,多數貧困村經濟結構單一,勞動力不足,土地拋荒嚴重,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弱,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或能人大戶帶動和輻射作用發揮有限,持續增收能力不強,開展產業幫扶和商貿幫扶難度大。較為普遍的幫扶方式是送錢送物“走訪慰問”,為貧困戶送雞苗、豬仔的老套路,一般注重發展當前能夠脫貧越線的短、平、快種養殖項目,沒有立足地方實際和資源優勢,幫助貧困村發展有特色、能致富、管長遠的集體經濟,一勞永逸的脫貧幫扶效果不夠明顯。

    四、工作建議

    (一)切實下足精準功夫,找準貧困的“窮根”和“病因”。一是調研工作要做“細”。要真正沉下身子調查貧困村、貧困群眾的詳細情況,分層分類整理,切實把條件最惡劣、生活最困難的貧困地區和群眾作為幫扶聚焦發力點。二是貧困原因要找“準”。綜合考量貧困村的交通條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找準整體貧困的原因;分別權衡勞動力狀況、擁有土地或林地以及發展生產情況,找準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個體差異。三是幫扶舉措要謀“實”。堅持全面統籌和分類施策,科學制定幫扶規劃,明確幫扶措施,指導民營企業在落實幫扶項目上堅持短期效應和長期保障相融合。

    (二)充分激發主體意識,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一是要加強思想教育。加強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育,弘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樹立爭當貧困戶可恥的輿論導向,激發貧困群眾的自力更生意識。做好與扶貧對象的溝通、交流,加強心理疏導,讓其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二是要加強干部引領?;疖嚺艿每?,全靠車頭帶。一個地方貧困群眾的思想意識和精神狀態,很受當地村社干部的觀念、作風、能力的影響。要切實發揮好基層干部的正面引導作用,積極主動、公平公正地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三是要加強示范帶動。大力宣傳民營企業幫扶貧困村的成功案例以及貧困戶勤勞致富的先進事跡,樹立一批老百姓身邊的先進典型,并辦成一批群眾身邊的好事,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扶貧政策的利好,正面激勵貧困群眾自行參與到脫貧奔康的道路中來。

    (三)合理調度幫扶資源,實現扶貧工作“有序”“有力”。一是做好統籌協調。建立健全民營企業幫扶貧困村聯席工作機制,及時反饋黨委、政府對貧困村的工作安排,通報最近工作推進情況,根據企業實際做好統籌,避免多頭管理,堅持量力而行,及時收集并著力解決民營企業幫扶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二是凝聚扶貧合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于有效整合各類扶貧資源,發揮多方力量。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組織扶貧動員機制和激勵政策,建立健全跨地區跨部門資源統籌機制,形成齊心協力、共同克難的合力攻堅局面。對于實力相對弱小的民營企業,要提倡由“單打”向“群攻”模式轉變。三是巧借外地資源。近年來,達商品牌日益響亮,達商力量日益整合,“達商回引”工程成效顯著。我們要進一步挖掘異地達商資源,以鄉音鄉情為紐帶,助推達商返鄉投資,回饋桑梓,助力脫貧攻堅。

    (四)大力發展鄉村經濟,由“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轉變。一是科學制定產業扶貧項目規劃。貧困地區的群眾要想穩定脫貧,必須有持續的產業支撐。民營企業在扶貧過程中,要深入考察論證,充分結合全市扶貧產業整體規劃和企業自身實際,依托貧困村地理條件和特色資源,堅持短、中、長相結合的原則,控制“短、平、快”種養殖項目,著力發展有特色、有市場的長遠期產業,打造有特色的區域主導產業。二是充分發揮集體經濟帶動作用。目前,民營企業在發展農業產業時,大多采用了“公司+合作社或基地+農戶”的模式,可以說合作社或基地起到了橋梁紐帶和示范引領作用。民營企業應推進一批可復制、可借鑒、可發展的產業項目進入貧困村,通過建立示范基地“做給群眾看”,提供生產技術和銷售渠道“帶著群眾干”,通過提高合作社效益、推動鄉村經濟振興“領著群眾賺”。三是切實提高貧困主體脫貧能力。貧困地區的根源在于人,實施脫貧攻堅的根本目的就是讓貧困群眾具有一技之長,讓他們能養活、養好自己,能養活、養好一家人。要加強教育扶貧和職業技能培訓,幫助困難群眾掌握一技之長,解決他們在農業生產、產業操作中的技術、知識難題,讓他們能夠獨立進行生產,提高生產生活效率和質量,實現自身的由“輸血”向“造血”功能的轉變。

    (五)著力做好扶持服務,為民企幫村安裝“減壓閥”和“助推器”。一是政策扶持到位。開通民企幫村產業項目行政審批綠色通道,優化流程,縮短時限。對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捐贈扶貧的,進行稅前抵扣。對扶貧效果好、科技含量高的產業項目,加大財政獎勵支持力度。二是跟蹤服務到位。加強對民企產業扶貧項目的跟蹤服務,在土地流轉、生產要素保障上大力支持。特別是對農業產業扶貧項目,要幫助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并協調處理好與土地、房屋等資產產權人的勞資關系。三是表揚激勵到位。對民營企業幫扶貧困村先進典型和突出個人進行宣傳推廣,樹標對標,激發民營企業家的創造力和榮譽感。對于在扶貧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在政治安排上予以優先考慮。

    ?
    ?
    国产AV剧情遭闺蜜嫉妒陷害|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精品高清1卡2卡3卡4麻豆|欧美日韩在线视频播放|日本一区二区高清不卡2020

      <table id="ryr4o"><option id="ryr4o"></option></table>
      <track id="ryr4o"></track>